江浙滬獨生子女留學史,新加坡留學建議
有個杭州家長找到我,說孩子在某頭部中學讀高二,想提前申請海外學校兜底,這樣萬一高考發揮失常還能有學上。我看成績單上分數都蠻高,上個不錯的985綽綽有余了。
但孩子爸說不行,這分數和排名不能穩進Z大,進了也讀不了好專業。他說伢伢你懂的,北清復交Z,Z大已經是拿來保底的了,我們浙江人要是連浙大都上不了,那還是出國吧。
這話把我給驚著了,知道我浙家長心氣都很高,但沒想到已經這地步了,其他地方還會說C9,我浙只認華東五校,Z大也是自帶光環的,紫金港進不了,去城院or寧波理工也行啊,本科進不了,研究生考進去也行啊。
出省念那是不要的,不信你問下隔壁Z工大,承接了多少本省的高分寶子。除非去北京和上海,不然就真的不如出國念了,反正在家長眼裏,出省和出國都是出遠門。
「念不了國內好學校,還不如出國」應該是很多條件不錯、孩子成績也OK的江浙滬家庭共識。網上一堆人吹說,投胎到江浙滬做獨生子女屬人生頂配,這一看就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的,我們江浙滬出名的重視教育,子女壓力都好大的好嘛。
也不知道是啥時開始的傳統,你家裏有錢羨慕的人有,但不多,但你家孩子考上名校,一堆人誇你牛逼,家風好。
貌似出國留學的傳統最早也是從江浙滬發起的,大戶人家的子弟去歐美,像江浙滬獨生子代表——徐誌摩,徐老爺子又是請梁啟超做老師,又是送兒子去美國和劍橋。
小康家庭的則是選留學日本居多,比如紹興的周樹人兄弟,一來是物價便宜,二來手續簡單。甲午戰爭後,國人去日本跟上海一樣方便,不需要簽證,買張船票就去了,到橫濱最貴的頭等艙,也就跟杭州到上海的高鐵票價差不多。
為什麽會這樣呢?因為當時有個政策,留學生回國後參加統一考試,合格了會被授予進士或舉人資格,你可以理解為是古早版的留服認證,國內科舉搞不上,出去喝點墨水,吃個壽司,回來再考個試,一樣有好前程,俗稱「曲線救國」。
不光是送兒子出國,女子留學也是從江浙滬零星發展起來的,著名物理學家吳健雄,蘇州太倉人,雖然有個弟弟,但他爸非常喜歡這個女兒,別人家的姑娘都不讓讀書,他家一直供到中央大學物理系。吳健雄想出國念研究所,叔叔出錢,爸爸出力,終於在1936年去了加州伯克利。
那時候她已經24歲了,在現在不少家長眼裏,都屬於大齡要趕緊找婆家了,但她父親沒有,而是舉家之力支持她做研究。女兒出去後因為戰亂和種種原因,父親去世都沒有再見面,這種犧牲真不是一般家庭可以做到的。
不是獨生女也接受到良好教育的,還有宋氏三姐妹,據說某年梁啟超先生去美國遊歷,見了50名留學生,其中3個是女生,一個是康有為次女康同壁,還有兩個是宋家姐妹。
大姐藹齡是中國第一個赴美留學的女學生,這個稀缺性直接吸引了正在隔壁耶魯苦讀的孔先生,也就是她後來的夫君。二妹慶齡跟孫先生結婚時,孫高興的給老師康德黎醫生寫信,說新太太是大學生,英文很好,可以幫他做很多事情。
記得在書上看到這句話時,我還疑惑娶女大學生有什麽值得炫耀的,現在想想,那個年代的美本,還是知名文理學院的本,全亞洲也找不到幾個吧。
宋家在民國影響很大,父親給三個女兒做的教育規劃功不可沒,如果沒有送她們出國,這三個孩子大概率會像那時候的千金小姐一樣,養在深閨,到了適婚年齡就找個破落貴族的後代嫁了,然後生兒育女,丈夫納妾尋新歡也得忍。
——從這個角度講,教育改變了宋家的命運,也改變了民國的歷史。
只不過呢那時候能自費留學的孩子,大多出身官紳富豪或是買辦家庭,出去前也是念教會學校或是新式學堂,約等於古早版的國際學校。後來改朝換代了,但沒有被改變的,是江浙滬父母始終如一的開明觀念:不管生男生女,盡量都給好的教育。
哪怕是在今天,送孩子出國仍是江浙滬中產及以上階層比較常見的行為,錢不錢的無所謂,主要是見世面。
就像文章開頭的那位家長,錢麽也沒有說很多,但一說孩子能有好前程,瞬間就不差錢了。他這是家有尖子生的,要是孩子成績一般般的咋辦呢?
根據我的觀察,目前有兩種趨勢,一種是中考都通不過,要被分流進中專或是職校,這是蠻多江浙滬家長不可以接受的事,那不就等於孩子廢了嘛。
於是蠻多來問我,怎麽能初中畢業就出來念大學,這個我們之前也寫過新加坡就有這種路徑,初中畢業過來修完語言和預科,直升英國澳洲等知名學府的本科,然後利用這個海本做跳板,申請進世界排名前100甚至是前50的高校,總花費不多,學歷洗的金光閃閃。
另一種則是考進高中但是考不上好大學的,通常這樣的我會具體分析,如果孩子大學肯定考不上,那不如高三就別念了,高二結束就來新加坡讀預科,這樣別人高三搞題海戰術,你家娃按部就班讀語言和預科,來年人家去上大學,剛好他讀大一了。
錢麽可能會多花一點,但大人小孩不遭罪呀,不要覺得高三只有孩子累,家長更辛苦的好嘛。
如果高中孩子成績介於本科線上下,省錢的路子就是先在國內上大專,然後來海外專升碩,反正國內都是看最高學歷,不要跟我杠說會先看本科,那都是競爭激烈的崗,實在找不到理由篩人才這樣的。類似院校英國和新加坡都有,與其專科自考本科,再去考研然後花很長時間,不如一步到位去國外走Top-up的路線,一年拿碩。
以上是錢將將夠的路子,學費生活費30萬左右能搞定。如果預算能再寬裕點,那就是高中畢業出來念海本,英聯邦國家本科多是3年,新加坡有些院校2年半左右就能拿下,在學歷貶值的年代,早畢業的意義可不光是省錢吶。
寫到這裏,一定會有寶子問:為啥建議普通家庭的子女也去留學,以及為啥一直在推新加坡。
首先我說的普通家庭,指的是年收入在三五十萬之間,手上有不止一套房子,孩子成績不上不下那種,在國內卷鐵定卷不過,但如果不卷,可能這個家就大概率往下了。
雖說上大學代表不了啥,但上職校肯定好不了,國內職校跟海外的差別還蠻大的。你的娃沒個好學歷,留給他財產也守不住的,認知不到位呀。但如果花了那幾十萬,有個還算可以的敲門磚,回來靠家裏安排個工作,吃穿不愁,大小事家裏和單位管著,怎麽也差不到哪去吧。
至於為啥一直安利新加坡,因為省錢呀。這兩年太難了,一個是收入下降,有錢的也不敢花了,一個是國外通貨膨脹,像美國波士頓和紐約,一年沒有個七八十萬人民幣出不來的,加州也一樣的。
中部的大農村不知名學府,讀了還不如不讀,知名度不高,花費還不少。英國澳洲也不好過,尤其是澳洲,物價上漲的厲害,預算一年要奔50萬去了。
對比之下,新加坡安全且離家近,雖然房租也高,但日常生活便宜啊,學費一年也就9-15萬人民幣/年,本科2-3年就能讀完,世界排名前50、100、200以內的好學校都有,學位證跟本校一樣,花費只有英澳本土的一半,為什麽不呢?省下的錢,再去刷個好學校研究生都夠了。
不要小看預算的重要性,有些家長對未來和自身能力過於樂觀,早幾年把孩子送去揮金如土的地方,後來情況不好了斷供,這就有點太殘忍。本來就沒怎麽吃過苦的娃,被送到處處要用錢的地方,再不給錢了,你讓他們怎麽辦?
正因為這個,我在給學生做留學方案的時候,會讓家長做好充足預算和心理準備,同時也建議他們早點讓孩子知道,讀書錢就那麽點,花光了就沒有了,所以出去要認真念,要節儉。
我不覺得低調樸素點有什麽不好,常年在國外,就會發現真的富人家庭不太怎麽揮霍的,只要他們是希望孩子成才的,幾乎都不嬌慣。倒是中產家庭的「富二代」蠻多,崇尚小紅薯式貴婦生活,家裏給的生活費不夠,就靠談戀愛搞錢。
真的會有那種長相不錯的中產小美白,在國外為了省房租、為了讓男人買單,不停的談戀愛,今天跟這個男的搬到這裏,明天搬那兒住,咱也看不懂這是啥狂野操作,只能默默的替家長難過,我相信沒有任何一個爸媽想讓女兒這麽做。
最後言歸正傳,如果您家有不省心的寶子,將來大概率會送他出國,那請牢記以下幾點:
1.中小學階段盡量選體製內學校,哪怕去公立學校國際部也行,不要純國際學校,理由很簡單:體製內的教育會讓孩子打下相對堅實的基礎。
2.數學和英文不要拉下,如果數學已經沒救,那英文學好也行,然後提前至少一年做準備,不管是規劃還是出國申請。
3.專業上避開純藝術、設計和純文科類的,後者包括但不限於社會學、哲學、心理學,在國外這屬於有錢人專屬,你學了不能變有錢,搞不好還會變窮。家裏有礦的當我沒說,但小門小戶的,盡量上個能快速回本的。
記得2019年,我在新加坡認識一個國大畢業生,他來讀研是姐姐抵押了房子給的學費,這一年他很節儉,花了30萬不到吧,畢業時候趕上互聯網業狂歡末班車,留在了坡坡,某大廠薪水包給的是60萬加。
30萬的本金第二年變60萬,這是我聽過的窮人孩子逆襲的最好童話,如果可以,我希望它年年都能上演。
江浙滬獨生子女留學史,新加坡留學建議:等您坐沙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