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私募圈應該是一場腥風血雨
其實資本市場對於IBD這種中介的服務需求總是要有的,2008年IB都活過來了,現在真的不算什麽。相比而言,現在PE才是真正進入了寒冬
本人在紐約Top 3精品投行工作。從去年開始,我們大部分的客戶要麽就是旗下公司陷入困境的PE,要麽就是持有被PE旗下公司債務的投資人,今年我們重組watchlist上面牢牢盯著、有破產跡象的公司十有八九都是PE持有的。
現在市場上絕大部分的PE已經不是靠創造價值的運營模式了。運營模式早已都已被公式化:找到一家普通但是前景穩定的公司,靠杠桿來翹起本來細微的收益,收購後讓Bain/Mckinsey送一大巴consultants來「cost cutting」,自己馬不停蹄趕緊收購下一家公司,趕緊把錢全投完好募下一個fund。
前幾年的Tiger Global就是這種公式化投資的典型代表。雖然說Tiger Global是VC,但是這種重視翻桌率而不是實際價值的投資理念就是這幾年私募圈的發財之道。這背後更是LP們自己的考量:翻桌率更高,代表的是更多的資金能得到收益。
Tiger Global的下場這邊不用多說,但是Tiger的失敗代表著這一代PE基金需要面臨的困境。翻桌率對於LP們已經沒有那麽的重要,PE募集基金時LP們更看重的現在都是之前的業績。收益普通的PE最近幾個月fundraising都很慘淡。不僅如此,隨著利率變高,這種靠cheap debt來翹起收益、而不是靠實際價值創造的模式已經逐漸失效。21年前杠桿支撐地越狠的那些基金,現在跟我們的業務溝通也就越頻繁。以前大部分破產的公司都不是PE掌控的公司,因為PE對於債務管理比正常管理層會老道許多,很少出現旗下公司需要破產的情況。
而隨著利率的上漲,現在很多PE旗下公司的利息早已翻了一倍有余,破產率將會大大上升。也正因為如此,大量的PE都在考慮如何通過爾虞我詐的方式來把收益從瀕臨破產的旗下公司榨出,比如我之前說的靠把資產轉移到第三方子公司的漏洞。
今年的私募圈應該是一場腥風血雨。
@投行出來的出路:做基本面的Hedge fund, corporate development, vc, startups, 說實話挺多的, 並不只是只有PE
@美國的精品投行和國內的FA還是有一定區別,美國的精品投行做M&A和RX重組兩項業務較多
@國內非常多,基本都號稱自己是精品投行,比如凡卓資本、勢能資本、光源資本…等等,每年deal金額也都不小,基本都是百億,但基本也都是做的私募股權融資,費率比較低,把客戶的bp扔給vc、pe,然後陪著投資人上門聊下就完了。
@銀行貸款或者其他途徑的借款資金,最主要原因樓主提了美聯儲加息加到自己銀行倒閉
資金已經不便宜了,微弱的收益cover不了上漲的資金成本,借不起了。其次現在這個市場環境,金主們都很謹慎了,不同以往,錢不是你想要想要就能要到的
今年的私募圈應該是一場腥風血雨:等您坐沙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