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園的海外離岸公司架構,佩服的五體投地!
宇宙第一房企碧桂園也出問題了。這啥情況?
最近的碧桂園可以說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先是公司發公告說,今年上半年可能要虧,這兩天呢又有兩筆五億美金的債務到期,都窮的付不起利息。再加上楊慧妍現任了子公司的董事長。這一系列反常的信號都暗示著碧桂園可能出現的危機。
你說這碧桂園會不會是下一個恒大?
除了上面兩筆各五億美金的債務,今年年底他們還有將近一千億人民幣的債務到期。而且現在碧桂園的負債是一點四萬億,僅次於恒大的二點四萬億,可以說是兇多吉少。前兩天楊惠妍又玩了一把金蟬脫殼,把物業公司百分之二十股權捐贈給了註冊在香港的國強慈善基金會。
國強,顧名思義,就是他的父親,也就是碧桂園的創始人楊國強。而基金會的創始成員就是他的親妹妹。這一系列操作下來,不得不讓人浮想聯翩,怪不得有專家說她這招是在轉移資產的,一旦把股權做了捐贈,就確保了安全上岸。
未來不管碧桂園怎麽樣,起碼這部分資產安全。而且去年底楊惠妍減持了物業公司價值五十個億的股權,轉手又無息借給了公司,這樣公司就是欠她的。一旦公司完了還要還給她錢。不得不說,金融這方面,恒大的許老板肯定比不上碧桂園的楊惠妍,但這還不是最重要的。
那啥是最重要的,一旦碧桂園出事兒,就會導致收益私有化、成本社會化,風險全民化。說白了,賺錢是她自己家的,倒閉了,卻是全民承擔。這背後啊都是比較聰明設計,尤其是她們的離岸股權架構設計。
離岸股權架構的設計。第一步,碧桂園的股東們到維京群島成立了多達十四家離岸公司。第二步呢,碧桂園將旗下子公司及項目公司分成了四大業務板塊,分類整合到了前四家離岸公司旗下。
於是內資企業從此也變成了外資企業。第三步,更絕,再用後四家離遠公司收購前四家離岸公司百分百的股權,而且這個股權轉讓是在海外進行。這玩的也太花了,接下來又來了幾次擊鼓傳花般的操作,把後四家離岸公司做了一系列轉讓處理。
然後到了第四步,在開曼群島註冊碧桂園控股這家準上市公司主體,再通過派發股票換股的方式,收購了後四家離岸公司的股權。收購完成以後呢,就是楊慧妍等五大離岸公司控股的開曼公司。
開曼公司控股下面的後四家離岸公司,後四家離岸公司在控股前四家離岸公司,前四家離岸公司在分別控股碧桂園在國內的四大業務板塊,高實在是高。所以如果說轉移資產,其實他們的資產早已已經在國外了。維京群島什麽地方,全球知名的稅收天堂,而且信息保密,操作便利,放到那裏,不管是資金還是資產,可以說是零成本的百分百安全。但也不能說這種方式違法或者違規。因為離岸架構是企業想要海外融資上市的一貫操作邏輯而已。
@我縣裏一個朋友本來是刑事案件,花了十幾個w找了副隊長,解決了。那個副隊長科級都不是。聽他們說,體製內人員刑事案件價格都是50往上。真好,最底層的體製內人員權利變現都這樣。
@可以質疑他們的人品,他們的眼光是沒問題的,江浙滬一帶,但凡有點家底子的都把孩子往外送
@有人不知道怎麽全民承擔,很簡單的,左手增發國債,右手對應印鈔就可以了,一直都是這樣玩的,將通脹向下傳導到底層承擔
@真將錢直接發到底層卡上,那就是變相轉移支付,縮小貧富差距,雖然會有通脹,但是通脹的傳導也是需要時間的,你也把錢花出去了,並且屬於短時間通脹壓力,通脹上升,物價攀升,購買力強勁,工廠擴產,增加就業,壓低通脹。基本就是這種流程
@用企業責任製當擋箭牌,用破產法當後盾,用破產重組當退路,用境外企業控製境內資產,隔離風險,把債務留在境內利潤拿去國外,做違約沒風險守約要虧錢的事情。
@國企你可以理解為上面那批人以國家的名義占股超過50%。
外企是離岸公司,以外人的身份過來跟你合作,出了問題你只能查收在你地盤上的資產,對於外面的那批你不能處置,現在絕大多數國內企業都是離岸公司,瘋狂撈,錢出去,被抓了也沒事,錢還在外面,依舊逍遙。
碧桂園的海外離岸公司架構,佩服的五體投地!:等您坐沙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