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事件 > 中國管製鎵、鍺出口:反芯片管製策略

中國管製鎵、鍺出口:反芯片管製策略

7月3號,中國商務部、海關總署發布公告,為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決定自8月一日起對鎵和鍺兩種關鍵金屬實行出口管製。

這兩種關鍵金屬是做什麼用呢?

為什麼會關系到國家安全?

2020年,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發布過一份報告,鎵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就被認為是一種戰略性和關鍵金屬。

目前在全世界的總儲量約23萬噸,其中中國的鎵金屬儲量占據了百分之八十至百分之八十五。

在使用場景中,砷化鎵在高頻、高速、高溫及抗輻照等微電子器件研製中占有主要地位。

半絕緣砷化鎵主要用於雷達、無線通信、光纖通信、衛星電視廣播等領域。

氮化鎵則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半導體材料,廣泛用於新興半導體光電產業的核心部位和基礎器件,比如LED,5G通信、新能源汽車,以及我們常見的手機快充。

而另一種關鍵金屬-鍺也被許多國家列為重要戰略儲備物資,主要應用於紅外光學,纖維光纖,太陽能電池,聚合催化劑等高新技術領域。

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2016年發布的數據,全球已探明的鍺保有量僅有8600金屬噸,主要分布在美國、中國和俄羅斯。

其中美國占據百分之四十五,中國占據百分之四十一。

不過,由於中國鍺的產出主要來源於褐煤礦,開采便利,產量一直位居世界第一,近十年來累計向全球供應了百分之六十八點五的鍺資源。

如今,中國對兩種關鍵金屬實行出口管製,我們的主要客戶美國、歐盟、日本和韓國等發達經濟體就有點慌了。

尤其是鎵,如果占據絕大多數儲量的中國不出口,可以迅速替代的供應國,也沒辦法,一時半會兒搞不定,或許就只能回收廢舊充電器了。

於是,西方媒體開始思考各種解決方案。在報喜與報憂之間反復橫跳,有的帶來了好消息。

中國不出口鎵,有的是國家出口,但壞消息是,那個國家是俄羅斯。

緊接著又有好消息,出口量排第三的國家是烏克蘭,但壞消息又來了,烏克蘭的主要礦帶,一個在紮波羅熱,一個在頓巴斯。

既然鎵和鍺在高新技術領域中有如此重要的作用,中國為什麼還要決定實施出口管製呢?

拿去賺錢不好嗎?

這就要從西方國家說起了。

一周前,華爾街日報報道稱,美國商務部可能最快在七月采取行動,禁止英偉達和其他芯片製造商在事先未獲得許可證的情況下,向中國大陸客戶出口芯片。

日本也將二十三種半導體設備列入限製出口清單,並決定從七月二十三日起開始實施全球最大的光刻機生產國荷蘭宣布進一步收緊光刻機出口政策。

自九月一號起將限製向中國出口,一顆芯片的製造,既需要設備,也需要原料。

而長期以來,包括稀土在內的許多關鍵金屬,都是由中國向外供應的,但憑什麼中國供應給西方國家的金屬材料被製成芯片後,反過來卡中國的脖子呢?

來而不往非禮也,對兩種關鍵金屬實施出口管製,實質上是一種對等反製。

我們一向註重合作共贏,但有人偏偏不希望合則兩利。

既然如此,那就只能鬥則俱傷了。

你不出口設備,我不出口原料,畢竟雙輸,總比單輸強。

事實上,在復雜的地緣政治環境下,扼守著戰略性新興產業咽喉的關鍵礦產資源,已經成為大國博弈的一塊新戰場。

近年來,歐美、日、韓等西方發達國家製定各種戰略,不斷發布並完善戰略性礦產資源目錄,甚至通過簽訂能源資源治理倡議、礦產安全夥伴關系等文件,籌劃供應鏈和產業鏈聯盟,企圖與中國脫鉤,斷鏈並阻滯全球化進程。

既然你想打資源戰,那我就成全你直接禁止鎵和鍺的出口。

想要啊,自己想辦法去。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沒有中國的供應,西方國家能滿足自身的需求嗎?

我們來看鎵的生產分布圖。雖然日韓兩國也位居前五,但是但是有一個前提,primary production only 僅初級生產。

也就是說他們開采的是未提煉的粗礦,根本沒有精煉能力,或者是精煉成本太高,無法工業化。

而鎵和鍺,這兩種資源都是稀散金屬。

稀散金屬有點類似稀土,特點是沒有可供開采的獨立礦種,也就是說自然界就不存在單一的鍺礦和鎵礦,只在其他礦種裏有很低含量存在,這種情況十分麻煩。

你必須具備針對目標礦種的高處理能力才能進行提煉。

有人又要說了,提煉有什麼難的。

既然身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能做到,歐美發達國家也能做到,而且美國的鍺含量比中國還高,分分鐘就能解決生產問題。

但事實真是這樣嗎?

美國也有許多稀土資源,而且喊了15年要搞稀土產業鏈,為什麼到現在還不具備加工技術?

美國如果想生產鍺資源,首先要花幾年建好開采的礦,再花幾年去建精煉廠,最後再花幾年建配套產業鏈。

如果從零開始去搞這一切,那全完完成後需要多少年,需要多少成本呢?

就算你真的發展起來了,那我只要放松管製,開始出口,一切都是白幹。

更何況在這之前,你還得先問問如今的歐美環保組織同不同意?

中國管製鎵、鍺出口:反芯片管製策略: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表情
还能输入21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