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事件 > "視覺中國"再次成為網絡輿論焦點,土匪「碰瓷式」盈利模式該終結了!

"視覺中國"再次成為網絡輿論焦點,土匪「碰瓷式」盈利模式該終結了!

視覺中國(視覺中國官網:vcg.com)又被網友罵上熱搜了,還一上就是好幾個

事情的緣由是,8月15日,微博用戶「Jeff的星空之旅」(真實身份是攝影師戴建峰)發文稱,視覺中國因為戴建峰的公眾號使用了「他們」(視覺中國)的173張照片,認為其侵權,索賠8萬多元,但這些照片是戴建峰自己拍攝的,這讓他感到「離譜」。

視覺中國官微回應稱,「涉事圖片的銷售授權鏈條清晰完整」,會妥善處理相關「誤解」。

戴建峰再次發文稱,「不接受你們(視覺中國)的觀點」,「沒有誤解」。他強調,視覺中國「無權銷售我的作品,也沒有我作品的任何版權。」

客觀地說,自此,雙方還是各說各話,事情真相究竟如何,還需要雙方拿出證據說話。尤其是對於視覺中國一方來說,既然作出了向原作者索賠的行為,就應當曬出證據以證明其維權的正當性和合理性。

比如,自己和原作者是否簽訂了相關合同,規定了版權及其收益歸屬問題;或者自己有沒有和其他圖片庫有合同,買斷了原作者作品的版權?

如果什麽實錘證據都拿不出,卻稱原作者「侵權」,向其索賠,就是名副其實的「流氓式」索賠、「碰瓷式」維權了。

但網友們顯然已經亮明了鮮明的態度:支持攝影師,批評視覺中國。

一個值得一提的細節是,在「Jeff的星空之旅」第一次發文吐槽視覺中國後,在下方的網友留言裏,有一條《中國國家天文》雜誌官微的評論:「我們也收到過類似電話,諸如美國航天局NASA發布的公版圖片都算作他們的版權。」這條評論獲得1.3萬個贊。

點贊就是民意,就是網友們的無聲表態。

怪網友太不理性嗎?顯然不是。

很多人知道視覺中國,還是在2019年。當時,視覺中國把當時大火的黑洞圖片收入自家版權圖庫中,並註明如用於商業用途,請致電或咨詢客戶代表。這被人們理解為一旦使用黑洞圖片,就要付費給視覺中國。

面對媒體和中科院院士等科學界人士的廣泛質疑,視覺中國先是把商業咨詢和電話刪除了,但堅稱視覺中國「通過合作夥伴獲得編輯類使用授權」,「該圖片根據版權人要求只能用於新聞編輯傳播使用,未經許可不能作為商業類使用。」但這只是其一面之詞,視覺中國並未給出其獲得授權的證據。

更重要的是,視覺中國也承認,其獲得的並非獨家授權,其他媒體和圖片機構也獲得了授權。而且,也沒有證據顯示其獲得了商業用途的授權。

那麽,它憑什麽收費?

更引發公憤的是,視覺中國還幹過更大的荒唐事:把國旗、國徽收入自家版權圖庫中,向使用者收費。這引來了包括人民日報、團中央在內的多家媒體和部門的點名批評。

輿情洶湧之下,視覺中國緊急下線相關圖片,發布致歉信,表示接受廣大網民和媒體的監督批評,配合監管部門徹底積極整改。

可以說,這一系列事件,讓公眾對視覺中國留下了極其不好的印象,其形成的負面形象包括但不限於:利用圖片版權的模糊性和信息差,打擦邊球收費斂財,拒不承認錯誤,眼看引起公憤又立即變臉。兩面三刀,吃相難看。

更有事實證明,在視覺中國的字典裏,認錯可以,下次還敢。

據報道,企查查APP顯示,成立於1994年的視覺中國公司,當前共涉120余起侵害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糾紛的案件,絕大部分案件中該公司為原告。

這其中,有多少是真正對視覺中國構成侵權的?又有多少,是向此次事件中這樣,圖片原作者因使用自己的圖片被視覺中國認定「侵權」並索賠的?在原告和被告的拉扯中,還有多少「誤解」?

在更廣闊的看不見的角落裏,在現在及未來,還有多少攝影師,要因為使用了自己的圖片,被視覺中國索賠、告上法庭?有多少圖片的使用者,要在因為不知情或無奈,而向視覺中國付費?

這家打著「保護版權」正義旗號收費斂財的公司,還能在這條黑道上走多久?

"視覺中國"再次成為網絡輿論焦點,土匪「碰瓷式」盈利模式該終結了!: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表情
还能输入21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