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 > 接觸真正精英圈後,教育觀念全被推翻了

接觸真正精英圈後,教育觀念全被推翻了

在香港金融圈待了17年,接觸了不少真正的大佬,一次次被真正富人階層的教育觀念刷新三觀。作為兩個孩子的父親,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些我的觀察,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
.
1.註重培養孩子辨人識物的能力
中產階層努力把孩子培養成千裏馬,但精英圈裏的父母希望把孩子培養成伯樂。千裏馬跑得再快,也要有人識才能發光,而伯樂要擁有的則是【識人的眼光】,篩選自己的千裏馬

​2.註重培養孩子的探索能力
他們不會過多幹預孩子的想法,反而給他們足夠的獨立思考空間,【讓孩子學會分析決策】,比如一場暑期旅行,讓孩子自己選擇目的地和規劃路線的,父母給予充分的支持與尊重,並和孩子共同完成,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3.關註孩子有何種資源
技能永遠是工具,資源才是核心優勢。中產階層關註孩子的能力,送他們去各種興趣班,競賽班。但是優質的教育只是最最基本的,【圈層資源】對於社會競爭來說更為重要。國際名校為什麽如此受富人圈青睞,當然是讓他們的孩子去混圈層,這個圈層所能鏈接到的資源是中產階層很難觸及到的。

4.及早做財商教育
不會因為有錢而讓孩子大手大腳的花錢。告訴孩子所有事業起步前,勤儉節儉擺在首位,給孩子每一筆錢的時候都會提醒孩子要善於運用錢財,【學會支配錢】,而不是被錢支配。

5.註重家庭陪伴
父母【絕不做甩手掌櫃】,不完全依賴學校,講究家校合作,不托管給學校,孩子在學校的所有事務也基本親力親為。假期一定會抽空帶孩子出遊,旅程中也不是走馬觀花,更多的是讓孩子拓寬見識或培養一項能力,如沖浪、滑雪。

所以,真正的富人階層並不是大家想象中那樣活得非常輕松,相反他們只會更卷來維持他們已有的財富和社會地位,只不過是大家關註的內容和維度不一樣。

@教育的目的是什麽?,正因為這種功利心在教育領域蔓延,才使得那麽多的家長雞娃,內卷,焦慮,甚至絕望。美國已故小說家David Foster Wallace曾說:「教育不改變生活環境,卻能改變人的思維方式。」哈佛大學的《幸福課》風靡全球,教授這門課的泰勒·本-沙哈爾(Tal Ben-Shahar)教授認為,教育能讓你活得幸福,幸福取決於有意識的思維方式。教育的目的是讓人有活躍的智慧。九八五畢業的,被某個工程老板騙了幾十萬,因為貪心,想要急速發財。貪欲讓多少人自己跳進深不見底的陷阱啊。回到教育,孩子能夠健康,就該感恩,培養孩子的品格,善良仁義,溫柔忍耐,節製和平……真善美。

@幸福和精英不掛鉤,周圍接觸了太多抑郁,生活重點是金錢名譽的超級精英,也接觸了很多幸福有自己的小生活小愛好但卻極其普通的人。 培養小孩更重要的是價值觀世界觀和精神世界的幸福,而不是從很小建立極強的競爭意識精英意識。人活在世界上的真正意義是幸福快樂,這與你是否受過精英教育,有何等資源,是否有理財教育並不掛鉤。

接觸真正精英圈後,教育觀念全被推翻了: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表情
还能输入21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