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的運作規則
權力的運作規則是什麽?
以前中國在秦朝之前是分封製,實際上是一種聯邦製,就是權力分給各個聯邦。
他們有獨立的財政權,兵權,管轄權,獨立的人口,獨立的土地,他想背叛你就背叛你了不想背叛。
每年都會內訌。背叛與不背叛來源於他自己實力夠不夠,是一個獨立運作的主體。
這個權力被諸侯國分了的,周天子只是一個大股東而已,你無法調動他手底下的所有的資源。
你只有調動他本人,才能調動他手底下的資源。
這就隔了一級。
秦朝之後呢,做了權力的收回,就是領導把所有權力回收了,他的指令可以下放到縣一級,就是金字塔結構。
但是遇到這樣的個集權的事情,領導是非常累的。
所以呢就出現了丞相,丞相呢就像職業經理人帶領導去處理大部分的事務性工作,權力就分開了。也就是說一開始是矩陣式,各種權力都是分裂的。
到了秦始皇這個時候呢,這個權力就集中了。集中之後呢,他自己幹不完呀,就需要把事務性的工作分出去。集權之後權力分成兩塊。
一個呢是常規性的事務性工作,一個呢是決策性的工作,就是開創性方向性的決策。
就像開車,領導指揮,丞相開車,往哪開領導說了算,領導自己不可能開車。
需要一個人來開車。
這個時候,丞相可以統禦一大批人,一大批人會圍繞在他身邊而打仗的人又會跟丞相產生矛盾。
因為打仗是要送命的,而文官呢只是動動嘴皮子,而丞相作為二把手,提拔了很多官員,勢力是更勝一籌的。
可以看出丞相的權力是很大的,皇權有時候也受影響,比如皇帝想幹一件事,丞相不願意,一大批文官跪下請皇帝收回成命。
這批文官大多是丞相提拔上來的,這樣皇帝就很為難啊。
所以漢朝分了左丞相和右丞相,一個管官員,一個管事務也就是管人的不幹活,幹活都不管人,這又是兩個派系,產生了新的矛盾和內耗,而最終兩個派系會共同對抗皇帝。
因為皇帝不僅僅有公事要辦,他還有私事,統一天下都只是業務工作,但是私下領導也需要樂子呀,也需要征討美女啊,全國搜羅美女找點樂子呀,這種活誰幹呢?
找這兩個丞相幹呢,本來他們倆都是做事的,掌握大量的秘密。
如果再讓他們再給領導辦這種事兒,領導就會很被動,動用國家機器去辦正事的時候,大家都很舒服。
但是你辦私事那就不舒服了,所以這就牽扯到私生活和決策權的問題。
這兩個人你跟誰商量,就要給誰更多的利益,而他們的平衡又不可能打破,怎麽辦呢?
所以到了漢武帝時期,產生了內外朝製度,內朝管角色,外朝管執行,內朝有兩種人,一個管皇帝的私生活,大家都知道太監,另一個提供決策謀士。
你像曹操身邊有很多謀士,這些謀士都不直接掌管軍隊,只提供思路角色。
賈詡就是這樣的人,只有一個,荀彧,不僅僅是曹操的謀士,還是丞相,管著外朝的事兒。
到最後他自己就人格分裂了,最後自殺去了,你又決策又執行,最終會被領導所猜忌。
所以內外朝要分開。明白這個事兒之後啊,內外朝這個製度一直延續到現在,基本就是完善了。
到朱元璋時代廢除丞相製度,所有的工作他自己幹。
太忙了,幹不過來又弄了首府大臣把一個丞相分為一大堆丞相,然後跟太監來相互製衡。
包括到清朝都一樣,還是內外朝,無非就是換個名字,軍機處之類的。
如果你只是在幹活,你只是在做業務,你幹的工作越多,其實領導越會恐懼你,越會製衡你。
他提拔你,也是因為需要賦予你辦事的權利。但是你辦完事之後有可能功高震主。
有可能認為你結黨營私,所以他會對你產生諸多的限製和猜忌。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很多忠誠大臣動不動就被調走了,動不動就挨板子。
他就是覺得你在辦事的這個過程中,你貪腐很嚴重,或者你不貪腐。但是你結黨很嚴重,他不會讓你在一個位置上待很久。
所以這種人辦事就沈浮不定的。但是內朝的人卻不是這樣的,你一旦成為領導的心腹,幾乎是很穩定的。
所以怎麽成為內襯才能成為領導的心腹?
給大家說一個真相,真正幹活的人,都不會成為領導的心腹,你替他幹的這種外圍的工作再多也不會成他的心腹。
不要以為你做了很多工作,你就會成為領導的心腹,不可能,幹的越多,,他越會控製你,限製你、製衡你,收拾你,幹活,只是你獲得信任的個手段。
學校裏教的好的老師一般很難提拔,把你調走了,誰去幹活呢?去哪找教的這麽好的老師呢?找不到好老師的能行嗎?
就是你幹的活越多,越離不開這個崗位,領導越不會提拔你。
只有明白權力的運作規則,才會明白為什麽很多大臣起起伏伏,領導用你了就提上來,不用了,
就立馬踢開。
為什麽他需要有人幹活,但是呢他又不想讓你一直幹活,那樣你會架空的,這就是領導的心態,一種權術心術。
所以你要真正成為職場不倒翁,,你就要成為他的心腹,成為內臣。
有兩種途徑。第一種呢是謀士,為領導提供智慧的,另一種呢就是成為太監。
我們把這兩種人分開去研究它。
他如果是提供謀略的人,領導其實對他們是既愛又怕,領導需要他們的智慧。但是他們太聰明了,又又不能不防。
在歷史裏面,三國裏面的賈詡在謀士內臣裏面是做的最好的。
他做的好就是在於他不跟社會其他人結交,閉門不出,包括他兒子想要的位置,他都說這個位置不是你該要的,也不是這個時候,為什麽?
因為賈詡沒死之前,曹操不會去重用他的兒子。
賈詡去世之後,他的兒子才被提拔上來。
你想成為領導的謀士,要戰戰兢兢,而且有可能會承擔失敗的這種黑鍋,這個黑鍋你要背,所以最好是成為太監,不要以為就是電視上那種做閹人。
其實古代的太監剛開始也不用閹,最後才為了防止擾亂後宮才閹的。
其實就是皇帝的私人秘書。
之前聽過這麽一個故事,有個做秘書工作的,有一天領導招待客人,讓他倒水,領導說茶太燙了,你這樣燙的水能喝嗎?
他說我來是做秘書的,不是給你用來端茶倒水的。然後領導說,那行,我來的,你出去吧,沒過幾天就把他調離辦公室,又過了幾天就開除他了。
他很困惑的說,我是去找工作的,我不是去當下人的。
為什麽老板要對我這樣呢?
其實他不知道他的接待方式,說話的方式都是錯誤的。
因為他在學校培養了這種獨立的人格,我是靠能力吃飯的,我不需要巴結誰,我不需要拍馬屁,我只需要好好工作,你就得給我錢。
事實上不是這樣的,這種剛進入職場的人大多都是有獨立人格的。
我靠能力吃飯,我有能力你就得提拔我。
其實不是這樣的,到辦公室之後端茶倒水接待能力,這本身就是一個工作。
他是秘書工作的一種。
那麽如何起步?
我們剛入職場,你不能立馬結交領導首先第一步是信任,信任是成為心腹的頭一個階段,一開始不可能把你留在身邊。
這分為內外兩種素質,對內就是你的內部的素質,你不應該是一個張揚的性格。喜歡說東說西的人永遠不可能得到領導的信任。
你是個活躍的人,你是人們公認的好心腸,你就斷絕了成為領導心腹的路。
對外你有能力協調工作上的問題就行了。信任問題你要讓領導認為你是一個勤奮的人,上班準時下班模糊,領導不走你不走。
信任是一個前提條件,敲門磚先變成一個領導,喜歡的員工才有可能去接觸的更多,而不是一直埋頭幹活。
大家不要走極端,也不要叫跳。這裏說的是一種心法。
第二步,隨時匯報工作,向領導交心。
因為他不了解你人會對不了解的東西有恐懼感。
當他對你了解的越多,會對你越有把握。
第三步,成為領導的信息源,就是耳目。你要主動去匯報其他人的動態。
這個信息源不僅僅是職場的黑八卦,也可以是社會的動態,行業的市場信息報告。
比如你調研了其他公司的動態,市場調研,要帶回各種信息。
以上三步只是成為心腹的第一個階段。
第二個階段還要做三件事,這三件事決定你是不是得到心腹之路的核心轉折點。
第一,一起出差。
第二,給領導辦私事。
第三,共同愛好。
這三件事是成為心腹之路的轉折點,就是取得信任之後,能不能加深彼此的情感鏈接就來源於這三件事的處理。
如果你沒有跟領導做過這三件事你永遠不會成為他的心腹。
那麽有人說了,領導的專業性不強很多東西跟他聊不來,不再找同事們。
領導的專業不是做業務而是驅動別人去幹活。
也就是無論你專業性多強,最終上位的原因是你是不是領導的心腹,如何讓領導提拔,是很多人想了解的。
其實啊這跟成為心腹是一回事。你只有懂得領導要什麽,你才能成為被提拔的對象。
不是你幹的活多就被提拔。
比如孫悟空幹了很多活,打敗了很多妖精,唐僧卻把他攆走三次。
所以這個問題是很重要的問題,有很多細節問題值得我們花大量的工作去研究。
也就是你去一個公司不是幫同事們去幹什麽,而是幫領導去幹什麽。
當你和同事們的關系越好,和很多同事有私交,領導越不會提拔你,因為你牽扯的人太多。
如果提拔了你,有了決策讓你執行,你會去權衡領導和其他人的利益。
你會去弄一個權益之計,就很難去執行領導的指令的。
或者說他會認為你在結黨。
所以說在職場你看和珅就知道了,他跟其他人的關系並不好,當他和別人關系都好的時候,恰恰不會被領導所重視。
我們在職場混有兩個層面,一個是提拔。提完了你就會擁有大量的資源去接近資源的分配。
另一個如果你這個單位就兩級,沒有其他的,那麽你這個位置或者平臺上就是提拔無望的情況下,就要去積累人脈,結識各種各樣的人。
就是我們有三條路,謀上無利的情況下,就要謀下統一下屬。
謀下無利的話就要謀社會關系,通過單位的平臺來形成自己的人脈關系,積累自己的能量。
做外臣還是做內臣,無論是哪種情況,最終都是為了我們貼近資源來做工作的。
向前看,深刻的總結經驗,不斷反思自己在規劃未來。
政治學的本質是利益分配學,政治家的本質是利益分配者。
政治家的工作是分配社會全體成員的利益,政策是基於利益分配的遊戲規則貨幣、武力,宣傳和法律是政治家工具箱的四項工具。
權力的運作規則:等您坐沙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