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 > 奢侈品或許可能其實是賣給中產階級的

奢侈品或許可能其實是賣給中產階級的

當中產也慢慢消費的起奢侈品,奢侈品的社會區分的符號價值就大大削弱了,那upper class就轉向新的東西進行「區分」並確保自己的社會地位可以穩固和代際延續下去。教育比如說,就是這種無形的東西中最有代表性的之一。

教育錢花的更多,比幾個奢侈品貴的多,但是是長遠拉開人差距的東西。不是說社會地位高的人不買奢侈品,只是說他們其實並不需要幾個物品來標識身份,因為他們有別的無形的東西,還有巨富是拿著閑錢買奢侈品,物件不是生活的重點。

前兩天看到一個國外消費研究調查了一些奢侈品店員,對走進店的人的購買力評估,有趣的是反而戴swatch的被認為比戴勞力士進店的潛力更大,因為他們覺得你不需要一件很貴的奢侈品來加持你走進奢侈品店來。

我住Toorak,日常發現這邊人很多一看就是非常貴氣,但是身上穿的非常簡單典雅,見不到明顯的Logo,很少見LV包,也見不到香奈兒,我就見過一次一個年輕的女生背。

但是氣質舉手投足穿搭就讓你覺得他們所謂的社會階層比較高。

墨爾本市中心每天基本都是亞洲女孩子們的名品包養養眼。

之前在赫爾辛基也是,芬蘭是高度發達了,其實就是那邊藍領也買得起一兩個奢侈品包包了,但是那邊找不到這些奢侈品大牌專賣門店的,也見不到人用。就市中心海邊有一個名品包集合店,走了無數次也沒見到有人逛。周邊家庭條件非常好的本地人也確實不見用。

就是說整個社會沒有這種消費習慣,比較務實。大家更願意為定期頻繁的出國旅遊支出。簡簡單單的快樂,不炫富不攀比,純粹輕松。

沒有拉踩只是討論。一張頂級名校的畢業證或許比奢侈品包貴的多。之前看過一個英國上學的女孩子發帖說大家都是名牌包感到自卑,一個牛津姐妹評論說你來牛津劍橋看看誰管你背什麽包。

頂級教育奢侈品不沖突,只是說當你真正擁有了前者可能對後者就沒有那麽強烈的需求了。我想了想我導英國upper class出身,一口rp,從小cosmopolitan,本碩博劍橋後來劍橋曼大教授...她穿的很樸素。因為她真的不需要奢侈品的符號價值。

當然,奢侈品也有審美和使用價值!比如就是喜歡東西本身消費得起也可以開心的買。只是可量力而行,不要只學富人的消費而不學生產。勒緊腰包買香奶奶感覺自己身價提升時,真正的高階層可能早在重點追別的看不見的東西了!

@Class也要分old money還是new money,富了很多很多代的反而不會買,他們的消費更多體會在生活方式上,莊園,養馬,大概會覺得渾身logo很embarrassing 。

但是白手起家的new money(不論國內外)是齊頭並進,奢侈品,遊艇,大莊園,怎麽露富怎麽來。

@奢侈品還是造夢機,把自己描述成upper class的象征,吸引更多上升期的中產來一起做夢。我覺得只要是量力而為的,都沒問題,奢侈品確實在設計上是比較下功夫的。作為身邊的配飾,很不錯。

但是如果掉進了陷阱,那就確實不對了(大城市這現象真不少)。我就特別不喜歡那種大logo的感覺,如果一個人穿著大logo奢侈品,另一個人穿著一件低調但合身的無logo羊絨大衣,我會覺得後者更有腔調和底氣。衣服是來襯我的,不是我需要衣服襯。

關於長期區別我非常同意你說的,頂尖名校畢竟有門檻,不是花一兩個月工資就能搞定的,厚重程度完全不在一個檔次。

@我幾個學生家跟周傑倫家就離50米不到,住著價值RMB上億的房子。父母不僅不穿戴奢侈品,還天天跟孩子說家裏沒錢,讓他們都自己出去打工自己掙。

小些的孩子們可會省錢與找折扣了,大些的都會學習新技能爭取更好收入的工作。有的拿自己幾年辛苦賺的錢買了車,有的拿自己辛苦賺的錢買了表,但重點是他們都在考慮了很久自己剛需後才買的這些東西,不是因為跟風。

@老外都那麽務實,都不愛用奢侈品的話,這些奢侈品可都是老外發明的,感情他們就是專門發明來賣給幾十年後的亞洲人的??

@人們總是喜歡引用一些個例,加上自己的主觀猜想,得出一個自己願意相信的或者別人喜歡聽的結論,比如:歐洲人不愛奢侈品,都是乍富的東亞人在消費。

但能支撐結論的數據是一點也拿不出這裏有組數據見微知著:8000萬人口的德國去年買了1527輛法拉利,14億人口的中國去年買了一千出頭的法拉利。德國人就是用買買買來體現不愛奢侈品的?

奢侈品或許可能其實是賣給中產階級的: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表情
还能输入21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