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 > 中產家庭投資理財需要多高收益

中產家庭投資理財需要多高收益

昨天和一位朋友喝咖啡,他侃侃而談自己的投資經歷,買了什麽股票和基金,然後感嘆虧了多少。我問他:你做這些投資是為了什麽?他一楞:「這不是廢話嗎?為了賺更多的錢啊?」,我繼續問:「那你覺得,賺到多少錢,才算夠呢?」,他想了想:「沒有想過,反正越多越好。」

其實,這就是很多人在投資上虧損的問題所在了。

如果我們參加一個馬拉松比賽,是不是應該會知道自己需要跑多少公裏?是10公裏賽程?還是全馬?有沒有某個比賽會告訴你,我們沒有規定距離,跑到你跑不動倒下為止?如果要跑全馬,是不是就要安排好自己的體力,來進行調整配速?把馬拉松當成1000米賽跑比賽的人,很容易想到他最終的結果。

很多人在投資方面,恰恰就是在根本不知道自己終點目標地瞎跑」!有人逼你必須要當股神?還是欠了一屁股債要把股市當du場搏一把?

至少我的「投資馬拉松目標」很簡單:

無論因為什麽原因失去主動收入,投資理財產生的被動收入足夠我們家節省地生活;

孩子能上什麽大學,看他自己本事,但我希望能給他一份「保底收入」,可以允許他不會純粹為了生存賺錢而工作,可以選擇他喜歡的事業;但這筆錢無法不會讓他躺平;

父母、自己或孩子生病時,有足夠的保險和現金,支付任何突發情況。
只要能實現這三點,其實我不再需要靠投資「賺更多錢。

有寶寶會覺得,這不就是「財務自由」嗎?胡潤的財富自由門檻不是說要上億才能達到嗎?
但畢竟這是一個統計數據。就跟和姚明平均一下身高,這樣的數據對我們個人,沒有任何參考價值。

反而要思考的是:我們家,每個月正常需要花多少錢?

我把這個問題拋給公司的一位同事,他想了想說:我並不打算要孩子,一個月可能兩萬就足夠了。小目標就出現了,一年24萬。如果我們的投資理財,能夠每年產生24萬的被動收入,是不是不用再擔心中年危機的事兒?哪怕突然失業,也依然可以繼續把日子過下去?

那需要多少錢,才能每年有24萬的被動收入?這個就取決於你的投資回報率。如果按照現在大致的定存利率,假設每年3%,那麽就需要800萬,每年就有24萬的利息。我們暫時不考慮通脹,否則金額必須要再高。全部靠定存來理財,這也太保守了!

24萬的被動收入,如果按照3%的定存利率,則需要800萬的本金。全部用定存來理財,這也太保守了,可以看看其他的工具。

如果考慮之前介紹過的美y儲蓄plan,交5年,在11年後,每年就可以提取總保費的8%,一直到終身,那麽理論上只要有等值300萬總保費的計劃,也就是每年60萬保費(5年期),就可以實現這樣的目標。

需要註意的是,這裏沒有計算通脹,畢竟現在的24萬開支,在10年後肯定要上漲更多。但把一個非常模糊的理財目標,轉換成為更具體些的數字,就相當於在馬拉松比賽裏,設置好了5公裏、半程、以及最後5公裏等Checkpoints,讓我們知道進度在哪裏,還需要付出多少努力。好過完全沒有計劃,年紀越大越被動

那還有哪些投資理財可以創造被動現金流呢?

銀行定存:最穩妥,回報率也最低的被動現金流,但目前利率在下降;可以考慮美元定存;

內地增額終身壽:保證回報,6年後,大約可以每年創造總保費的3%-3.3%現金流;

A股和港股的收息股:比如公用股類似於長江電力(Agu)、長江基建(港gu),股息率在4%-5%左右;目前四大行,港股股息率在8%左右;理論上,每年股息還有增長,但股價會有波動;

美元儲蓄:10年後,每年可以創造總保費的8%左右被動收入;

美股收息股:股息率一般在3%左右,但是部分優質股票,已經保持50年以上連續股息增長,被動現金流非常穩定;同樣也可能會有股價波動的風險。

用美y保險+股票收息的方式,來創造我的被動現金流。

每一筆儲蓄,我都會轉化為:它會產生多少被動現金流,而不是本金金額。很多人會計算自己有多少「資產」或者「凈資產」,其實這個意義不大,因為大部分人的財產依然是房產,而如今真想賣房子的時候,能不能以市價賣出去?目前這市況恐怕要割肉。資產,可能無法變現。

相反,咱們談論每年能收到多少被動收入,這樣的錢是實打實的現金,可以讓我們自由支配也是我們自由的底氣。

那時,去你的996工作製,去你的中年危機,我們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

中產家庭投資理財需要多高收益: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表情
还能输入210个字